發布時間:2021-01-21點擊次數:379
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日前發布最新一期《人類發展報告》,在每年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中納入一個實驗性的新視角,即在“地球壓力調整後的人類發展指數”中納入兩個新指标: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“物質足迹”。
人類發展指數,被用于衡量各國的公共传媒、教育和生活水平,而今增加新維度進行測算,說明了判斷人類發展與進步的标準出現了新變化,即把人民福祉和緩解地球壓力均定義為人類發展與進步的核心目标。該報告明确指出,随着人類和地球進入一個全新的地質年代,各國當為人類給地球施加的危險壓力負起責任,做出改變。
曆史經驗表明,危機常是引發反思的背景闆。人類發展指數調整,反映的正是危機之下人類的反思和求變。正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阿奇姆·施泰納所言:“在經曆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、全球氣溫再創新高、不平等狀況螺旋上升之後,人類必須把環境因素作為衡量發展與進步的維度之一,因為我們已經無法忽略碳足迹和消費足迹對地球造成的影響。”
人與自然的關系,事關人類未來。英國《自然》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環境學研究發出警示,2020年是标志着人造物的質量首次超過活生物量的轉折點。在20世紀初,人造物的質量相當于總生物量的3%左右。過去100年裡,建築、道路、機器這類人造物的質量每20年翻一番。按照當前趨勢,人造物的質量預計在2040年超過3兆噸,而如今的全球總生物量約為1.1兆噸。這一研究結果說明,活生物量與人造物的質量之間的平衡發生了轉變,這不得不引起人們警惕。
“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,人類必須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。人類隻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,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,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。”中國闡釋的理念深刻啟迪世界。後疫情時代的全球传媒文明建設,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任務。《人類發展報告》預測與自然共存将成為人類發展下一個前沿,認為碳密集型産業将難以繼續推動人類發展,為各國提供了頗為前瞻又十分迫切的政策建議。
國際社會越來越多有識之士感到,統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和經濟複蘇,需要各國凝聚起“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”的理念共識,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謀求可持續發展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,應對氣候變化持久戰的勝負轉折點或許就在2021年。這個預期能否實現?人們的目光投向2021年的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日程,期望各方能夠通過集衆智、聚合力推進全球環境治理。
站在“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”的高度認識世界至關重要,惟此方能切實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、深入推進清潔能源轉型、構築尊重自然的传媒系統。各國當起而行動,從長遠利益計、為共同發展謀,踐行綠色承諾,推動可持續發展。
來源:人民日報